2025年煤炭行业分析:去产能任务依然艰巨:为加快推进煤炭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煤炭工业转型发展,建设集约、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煤炭工业体系,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
为加快推进煤炭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煤炭工业转型发展,建设集约、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煤炭工业体系,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要求,到2025年煤炭产量控制在39亿吨。以下是报告大厅小编整理的2025年煤炭行业分析。
“规划”提出,预计到2025年煤矿数量控制在6000处左右,120万吨/年及以上大型煤矿产量占比80%以上,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95%以上,煤炭企业数量控制在3000家以内,5000万吨级以上大型企业产量占60%以上。另外,《规划》还提出:到2025年全国煤矿总产量39亿吨/年,年均增速为0.8%;消费量41亿吨/年,年均增速为0.7%;化解淘汰过剩落后产能8亿吨/年左右,通过减量置换和优化布局增加先进产能5亿吨/年左右。
与“十二五”期间数据相比,可以看出,“十三五”期间去产能任务依然艰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全国煤炭产量37.5亿吨/年,年均复合增长率1.8%,煤炭消费量39.6亿吨/年,年均增速2.6%;“十二五”期间全国共淘汰落后煤矿7100处、涉及产能5.5亿吨/年,其中关闭煤矿产能3.2亿吨。
对此,2025年中国煤炭市场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分析,《规划》提出在严控新增产能的同时有序退出过剩产能,积极发展先进产能,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结构,煤炭产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从资本市场来看,将利于煤炭行业龙头上市公司业绩的继续增厚,促进煤炭板块重回上涨周期。
前不久落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指出,“三去一降一补”是2025年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去产能则位列五大任务之首。
煤炭行业分析师刘树鑫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煤炭去产能定下了基调,可以看出2025年煤炭去产能的力度不会减,276个工作日制度还要执行,但会在去产能和保供应方面找到一个平衡。
规划提出,化解淘汰过剩落后产能8亿吨/年左右。而此前,2025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曾提出,2025年开始,用3至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
中国能源网首席执行官韩晓平表示,规划中的每年淘汰落后产能8亿吨的目标,较去年2月提出的目标更高,是在此目标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
韩晓平认为,“十三五”时期每年淘汰8亿吨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趋势,淘汰过剩产能是一个更长时间的任务。目前我国煤炭产能过剩已经非常严重,且煤炭市场需求正在逐年下降,加之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中势必加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因此,必须加大去产能力度。
规划还要求,煤炭生产结构优化,煤矿数量控制在6000处左右,120万吨/年及以上大型煤矿产量占80%以上,30万吨/年及以下小型煤矿产量占10%以下。煤炭生产开发进一步向大型煤炭基地集中,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95%以上。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煤炭企业数量3000家以内,5000万吨级以上大型企业产量占60%以上。
集成期货煤炭行业研究员邓舜认为,这意味着大型煤炭企业的比重将进一步增加,生产机械化、现代化程度也将进一步提高。规划中提出的多项内容都表明未来煤炭行业要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信达证券研报解读规划时也指出,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穿“十三五”的主旋律,大型化、集约化发展模式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在部署去产能的同时,《规划》也明确,将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发展工艺先进、生产效率高、资源利用率高、安全保障能力强、环境保护水平高、单位产品能源消耗低的先进产能,保障煤炭长期稳定供应。
“强调去产能与积极发展先进产能并不矛盾。”赵东晨表示,去产能不仅仅要实现总量控制,更要实现产能结构调整,让其向技术领先、安全环保标准达标的先进产能倾斜,这样才能激励煤炭企业主动去加强创新投入,而不是单纯地铺大摊子,最终才能提升能源稳定供应的能力。
赵东晨表示,在一定程度上讲,积极发展先进产能对于总体的去产能也有正向影响。由于先进产能大部分集中在大型企业即行业龙头手中,鼓励其发展将加快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从而给落后产能的出清提供良好的客观环境。
韩晓平指出,让更多先进产能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不仅能够提升煤炭的供给能力,更能形成“鲶鱼效应”,把生产效率低下的小煤矿尽快挤出市场。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表示,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资源获取的可靠性、价格的低廉性、利用的可洁净性决定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和作用不会改变。未来,我国仍然必须大力发展煤矿先进产能,用机械化换人,靠自动化减人,用煤矿智能化开采替代传统的机械化开采,推动煤炭产业升级。
1、“十三五”时期煤炭产量及消费量将呈正增长。
“十三五”规划到2025年全国煤矿总产量39亿吨/年,年均增速为0.8%;消费量41亿吨/年,年均增速为0.7%,“十三五”期间我国煤炭产量及消费量均为正增长。“十三五”规划提出,化解淘汰过剩落后产能8亿吨/年左右,通过减量置换和优化布局增加先进产能5亿吨/年左右。
2、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贯穿“十三五”的主旋律,大型化、集约化发展模式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十三五”规划从2025年起,3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项目和产能核增项目;因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等原因确需新建煤矿的,应关闭相应规模的煤矿进行减量置换。国家在“十三五”期间支持晋陕蒙等地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推动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特大型煤炭企业建设。根据规划预计到2025年煤矿数量控制在6000处左右,120万吨/年及以上大型煤矿产量占比80%以上,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95%以上,煤炭企业数量控制在3000家以内,5000万吨级以上大型企业产量占60%以上。“十三五”规划在严控新增产能的同时有序退出过剩产能,积极发展先进产能,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结构,产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3、“十三五”规划煤炭总体布局战略性西移:压缩东部、限制中部和东北、优化西部。
根据煤炭“十三五”规划,东部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建煤矿,中部和东北地区从严控制接续煤矿。一是到2025年14个大型煤炭基地产量37.4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95%以上,大型基地外煤炭产量控制在2亿吨以内;二是降低鲁冀豫煤炭基地产量,到2025年鲁西基地煤炭产量控制在1亿吨以内、冀中基地0.6亿吨、河南基地1.35亿吨、两淮基地1.3亿吨;三是控制蒙晋云贵煤炭基地规模,到2025年蒙东(东北)煤炭产量4亿吨,晋北3.5亿吨,晋中3.1亿吨,晋东3.4亿吨,云贵2.6亿吨,宁东0.9亿吨;四是推进陕北神东新疆煤炭基地建设,到2025年陕北基地2.6亿吨,神东基地9亿吨,黄陇基地1.6亿吨,新疆基地2.5亿吨。
国家统筹资源禀赋、开发强度和运输通道等因素,优化煤炭生产布局,“十三五”期间将压缩湖北、湖南、广西、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省份煤炭生产规模,有序推进陕北、神东、新疆等区域煤炭基地建设,国家意在做好煤炭减法的同时做优煤炭增量。煤炭生产的区域化结构性差异,叠加资源优势和政策红利,将利好陕西,蒙东等地区煤炭企业的长远发展。
4、铁路规划煤炭运力36亿吨,煤炭铁路运力总体宽松。
预计到2025年全国煤炭运输总需求约26-28亿吨,考虑铁路、港口,生产、消费等环节不均衡性,需要铁路运力30-33亿吨,铁路规划煤炭运力36亿吨。煤炭铁路运输以晋陕蒙煤炭外运为主,推进环渤海、长三角等大型煤炭储配基地和煤炭物流园区建设,加强物流环节收费监管,降低煤炭物流成本,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九纵六横”的煤炭物流通道网络,满足“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煤炭运输需求。
5、深化煤企改革,加快安全高效、清洁绿色煤炭工业体系建设。
国家重点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对燃煤机组全面实施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提高全员劳动工效达1300吨/人。年以上,剥离煤企“三供一业”和办社会职能等历史遗留包袱,坚持区别对待、有控有扶的原则,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造条件推进集团公司整体上市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意在降低煤矿行业整体生产运营成本,提高煤企运营效率,解决煤炭企业融资成本高、难度大的问题,助力煤炭企业轻装上阵。
以上就是报告大厅小编整理的对“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如果还想了解更多可直接查阅报告大厅相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