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国纺织行业分析报告:7月纺织行业进入传统淡季,下游布厂采购棉纱积极性减弱,纺织企业开工率有所下滑,纯棉纱库存增加。据部分企业反馈,目前坯布市场整
7月纺织行业进入传统淡季,下游布厂采购棉纱积极性减弱,纺织企业开工率有所下滑,纯棉纱库存增加。据部分企业反馈,目前坯布市场整体开机率在60%左右,下游需求不足,纯棉纱走货大多以老客户为主,成交商谈。高支纱市场受季节性需求拖累,成交量不断萎缩。7月份以来,山东、江苏精梳环锭纺JC60S报价为35000元/吨,较月初下调500元/吨。
淡季特征愈加明显,开工率下滑,近日山东棉纺企业仅有6%左右开工,多数是10万锭以上企业,一些小型纱厂倒闭较多;河北、河南、江苏等地企业开工率也在55-70%之间,较6月初减少5%左右。目前开工率在90%以上的企业仅占极少数,开工率80-90%的企业约占10%左右,多数企业开工率在70%左右,较6月份略有减少。纺织行业淡季特征愈加明显,厂家订单不断减少,部分纺企保持按单生产,开工率进一步下滑。
鉴于市场需求不足,库存增加河南多数大型纺企成品库存在35天以上,中等规模企业在25-30天之间较多,环比增加10%左右,同比增90%以上,增幅明显,当地某大型纺企成品库存为47天,较6月中旬增5天。另外,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高库存企业占比40%,比上月有较大幅度增加,10-20天的企业所占比例较大,份额达到5%。市场需求不足,企业库存压力逐渐显现。
7月份以来,纺织行业淡季特征逐渐显现,纯棉纱市场成交量逐渐下滑,纱厂资金、库存面临巨大压力。2025年以来,我国进口棉纱数量有所下滑,但其对国内棉纱的冲击仍不容忽视。市场认为旺季来临之前下游需求难有实质好转,纺企应适当控制开工和库存。
一直以来,棉纺织加工企业对于增值税进项税抵扣中存在的“高征低扣”问题反映强烈。2025年,安徽省率先将皮棉、棉纱纳入了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范围,即棉纺企业所使用的皮棉可以按照纺织品适用税率17%进行计算抵扣。为全面了解新政在安徽试点的情况,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调研、收集、汇总了部分企业对新政实施的数据,并为新政未来的实施提出了建议。
根据现行政策,棉纺企业在棉花采购时执行的进项税率为13%,纱线产品销项税率为17%,这意味着棉纺企业即使没有实现增值,将购进的棉花按原价卖出,同样要负担税收,缴纳的增值税就产生了“高征低扣”的情况,这显然违背了增值税“有增值才征税,没增值不征税”的计税原理。棉纺织企业生产加工使用的主要的原料之一是棉花,大多数棉纺企业的棉花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70%左右。因此增值税的“高征低扣”对棉纺企业影响很大。
棉花成本越高,税赋就越大。现行政策规定,允许抵扣的进项税率为13%,在不考虑损耗等情况下,每吨棉花需因4%的税率差多缴税,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用棉成本,降低了企业的效益。
有相关分析师表示,2025年下半年纺织服装行业仍可能在底部持续徘徊,上半年纺织服装行业整体情况略低于之前预期,制造类复苏放缓,消费类仍在寻底过程中,化纤价格没有反弹反而小幅下跌。由于内销乏力,制造类复苏速度难以提振;经济减速以及企业发展模式面临转型使得纺服消费仍将在底部徘徊;上半年化纤反弹无果,下半年反弹可能性有所降低。
2011年以来,过去行之有效20多年的外延式扩张叠加市场营销的发展模式结束,全方位的精细化经营模式来临。对于纺服消费类企业而言,从渠道、营销转变为产品为主,实质是企业经营的巨大变化,转型难度较大,原有的经营模式制约转型从企业内部来看,外延为主的发展模式成功实施近20年,变革难度很大;从外部来看,变革势必改变已经成熟的加盟商和品牌商利益划分格局,新格局形成需要时间;新的模式需要较长时间摸索则是线下的所谓新模式,关键是在强大后台支撑下,对市场变化的高效快速反应,需要较长时间培育和建设;电商产生重大冲击电商使得原有渠道价值开始下降,使得市场变得透明,逼迫原有龙头品牌快速变革,从而给变革增加了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