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牛尾毛即可追溯肉牛产地 通过同位素指纹等实现污染物解析
高科技使食品安全监管有了强力支撑
本报讯 (记者虞家琳)通过几根牛尾毛便可查出肉牛产地;通过同位素指纹、矿物元素指纹、近红外光谱指纹溯源技术,便可对茶叶、水稻、蔬菜等农产品实现污染物解析,这是近日在北京召开的食用农产品及污染物溯源技术成果鉴定会上公布的高新技术。与会专家表示,高科技使食品安全监管有了强力支撑。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使食品安全受到公众高度关注。世界各国政府也纷纷采取措施,努力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并使问题产品可查可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对于保障食品安全、保证消费者身体健康具有重大意义。食品安全科技的发展将成为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核心支撑。
“食用农产品及污染物溯源技术研究”是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的一项课题。项目主持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教授魏益民在鉴定会上说,食用农产品及污染物溯源技术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的重要手段,是保障问题食品快速召回的重要手段,其根本目的是追溯污染源,以便在食品安全事件中采取果断措施,尽可能缩小召回范围,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和经济损失。
食用农产品及污染物溯源技术以主要食品种类为研究对象,以控制放射性核素、重金属和生物毒素等危害物为溯源目标,利用以电子标签为核心的编码技术、同位素技术、DNA指纹技术和虹膜技术等,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富有特色的和具有知识产权的食用农产品及污染物溯源技术体系。该体系包括原产地溯源技术、污染物溯源技术、大型动物个体溯源技术和电子标签溯源技术,并建立了食品污染溯源系统及查询平台。
在食用农产品产地溯源研究方面,建立了肉牛、肉羊的同位素指纹、矿物元素指纹溯源技术体系和溯源数据库,建立了茶叶产地的近红外光谱指纹溯源技术体系;在食用农产品污染物溯源方面,开发了基于铅同位素指纹的茶叶、水稻、蔬菜3种植源性食品铅污染源解析技术及污染源贡献率的计算方法;在大型动物个体溯源方面,建立了牛、羊、猪大型动物个体虹膜识别与溯源技术体系,建立了猪个体的DNA指纹识别与溯源技术体系;在电子标签溯源方面,建立了食用农产品全程电子标签溯源技术体系,包括集食品分类体系、食品代码体系、条码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标签技术、网络技术为一体的溯源技术,以及重要食品关键溯源指标(生产信息指标和食品安全指标)的筛选。在此基础上,可分析食品生产、加工、贮运和销售全过程的污染因子、危害物来源及其贡献率,构建食品企业产业链全程危害物溯源技术体系,为我国食品溯源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食用农产品及污染物溯源技术项目创新性突出。在利用牛(羊)尾毛作为肉牛(羊)溯源材料创建同位素指纹溯源技术、近红外光谱茶叶产地溯源技术、植源性食品铅污染源解析技术、大型动物个体虹膜识别与溯源技术方面,在有效综合原产地溯源、污染物溯源、大型动物个体溯源和电子标签溯源功能方面,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专家建议将该技术扩展和完善后,在重点产业加快示范和推广应用。
更多食品行业研究分析,详见《食品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