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最新报告:全球每8人就有1人患精神疾病,这些误区需澄清:世卫最新报告:全球每8人就有1人患精神疾病,这些误区需澄清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显示,全世界有近10亿人患有精神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显示,全世界有近10亿人患有精神相关疾病,也就是说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经历着精神疾病的折磨。在我国,近年来,心理健康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调查显示,在我国常见的精神疾病有焦虑障碍、抑郁障碍、酒精使用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等。
2024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医政司新设置了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处,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心理咨询门诊,扩大心理健康服务供给。
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2025年—2027年为“精神卫生服务年”。目前全国有精神卫生医疗服务机构约6000家,跟2010年相比,增加了205%。全国精神科执业注册医生5万多人,和十年前相比增加了144%。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开通了心理援助热线“12356”。
焦虑障碍主要表现是常常担心、紧张、害怕、惴惴不安等。
抑郁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活动减少等。
在我国,抑郁障碍也就是俗称的抑郁症,是困扰居民的主要精神疾病之一。《2023年度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数据显示,中国成人抑郁风险检出率达10.6%。
当你情绪低落,对曾经感兴趣的爱好和娱乐活动丧失兴趣,体力和精力不足,回避社交,感到生活没有希望、早醒或嗜睡,这时候就是身体向你拉响了抑郁的“警报”。医生提醒,有这些表现不代表一定得了抑郁症,只是提醒你要关注自己的情绪了,这时候要到专业心理门诊进行检查,不要盲目相信网上的心理测评。
有人觉得心情不好就是得了“抑郁症”、有人觉得抑郁症不是疾病,“想开点”就好了,没必要去医院。医生介绍,对于抑郁症,既不必太过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抑郁症就像心灵得了一场感冒,通过正确的情绪疏导和科学系统的治疗是完全可以康复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水平的提高,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对抑郁症的相关知识也了解得越来越多,但难免还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抑郁症靠心理疏导就能好
实际上,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尤其是发展到了中度和重度,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
误区二:服用药物会产生依赖性和副作用
医生介绍,大部分精神类药物没有成瘾性,有些合并治疗患者焦虑和失眠的处方药物,例如安定类药品,可能在长期服用情况下会存在一定依赖性,但这类药品往往只需要患者短期服用,因此不必过度担心。还有些患者在服用抗抑郁药物时,会出现胃肠道反应,这种情况是暂时的,坚持服药一周左右就会消失。
误区三:症状缓解了就可以减药停药
医生介绍,之所以强调按时服药,是因为抑郁症有容易复发的特点,大部分复发的患者是因为过早停药造成的,在治疗过程中要听从医嘱,坚持服药,这样才能获得稳定的疗效。
对于已经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人来说,可以通过躯体干预技术来缓解情绪。
通过躯体动作来缓解焦虑和抑郁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方式。其核心原理是将个体的注意力从不可控的思绪中,转移到可控的身体感知与行动上,从而打破焦虑抑郁循环。
腹式呼吸法
缓慢吸气,有意将腹部鼓起,如同向皮球充气,直至无法再鼓为止。屏住呼吸,维持4—5秒钟。充分而缓慢地吐气,收缩腹部,将气体完全排出,连续重复10~20次,直至情绪趋于平稳。
蝴蝶拍法
适用于极度惊恐或情绪失控的紧急时刻,能快速提供安全感和稳定感。
除了上述方法,冥想、放松训练、渐进式肌肉放松等,都是通过引导注意力、调节身心状态来缓解抑郁与焦虑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