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是我国大蒜的主产区和集散地,有着“十户农家家家种蒜、其中两家天天贩蒜”的传统,全县大蒜及大蒜制品的出口量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70%以上。金乡的蒜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全国蒜价的情况,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全国蒜价的走向。
  今年,金乡冷库蒜的出库价是每斤1元多,即使是最优质的鲜蒜也不过1.4元左右。然而就在一年前,蒜价最高曾到过4元钱一斤。

  蒜价坐“过山车”,还曾有过更严重的时候。2007年,蒜价一度跌至每公斤1毛钱。2010年鲜蒜上市价格在每公斤2.5元左右,但干蒜收购价和批发价却飙升至每公斤15元。2011年新蒜收购价又一路震荡下滑至每公斤2.2元。
  也许是因为有30多年的大蒜种植历史,金乡蒜农对这种“过山车”现象多少有点见怪不怪了。有金乡蒜农说,种了这么多年蒜,已经形成习惯了,并且种大蒜的收益总要比种粮食好得多。据金乡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郑士民介绍,无论行情是好是坏,金乡县的大蒜种植面积长年稳定在65万亩左右。
  在金乡县商务局副局长周保华看来,今年的大蒜价格虽然较低,但一直很平稳,不像去年那样有很多泡沫。“6月份就进入了交易高峰,留给蒜农和蒜商作出判断和交易的空间也比较充裕。”周保华说。
  应有专门机构提供大蒜、生姜等小宗农产品产销信息
  在国际市场上,大蒜的需求年年稳中有增,价格总体变化不大。为什么在我国,蒜价总是坐“过山车”?
  “主要还是受供需关系影响”,周保华说,虽然金乡大蒜产量比较稳定,但周边地区大蒜种植面积则常常忽大忽小,“周边一些小产区的种植面积加起来100多万亩,已经远远超过金乡,价格好时跟风种,供给增加,蒜价就会下降,蒜价降了就大幅减种,供给下降价格就又会涨上去。”
  供需矛盾之所以一直没能有效缓解,根本原因是信息不畅。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缺乏权威信息发布机制,大蒜的市场供应量一直是个谜,虚假信息趁机而入,影响了大蒜价格的平稳运行。2012年7月,记者在金乡县采访时,当时市场上盛传天气原因造成大蒜产量大幅减少。由于没有准确信息,许多蒜农和蒜商都对市场进行了错误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