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推广60万亩,节本增效1860万元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玉米主产区和生产基地,玉米总产、人均占有量、商品化率均居全国前列。玉米生产在黑龙江省农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我国粮食安全及国内玉米市场有较大影响。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中整地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但播种、中耕锄草、收获环节仍是主要以人工投入为主的生产模式,玉米机械化耕作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尚处在起步阶段,机械化程度较低,致使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先进栽培技术的普及率提高缓慢,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经济效益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制约了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玉米全程机械化可实现节本、降耗、增效,比人工作业可亩节本增效约31元,玉米生产的综合效益明显提高。此外,玉米机械摘棒、脱粒、秸秆抛撒一次完成,有利于发挥大马力机群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同时,可减轻劳动强度,节约劳动力,如此,多余的劳动力可外出务工,增加农村家庭收入。从发展玉米生产,保障玉米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和国内玉米的供给安全的目的出发,玉米全程机械化耕作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需要。
基于对全省玉米生产形势的分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于2025年申请立项,2025年得到哈尔滨市科技局的立项支持,实施玉米全程机械化高产耕作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这个项目以提高玉米产量、生产效率为目标,针对黑龙江省玉米生产中种植密度低、施肥不合理、后期倒伏影响机械收获效果等关键问题,有的放矢地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筛选、组装、集成和示范验证,最终明确了以密植型品种为基础,以深松整地技术、精量点播技术、定量深施肥技术、抗倒防衰技术为核心的玉米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据检测该技术模式在第一积温带玉米产区,亩产可达850公斤以上,在第二积温带亩产达800公斤以上,在保证增产的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技术模式中的深松整地技术,有效地打破了犁底层,增强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今年春季黑龙江全省遭遇了罕见的旱情,而项目区内由于采用了秋整地、秋深松技术,接纳秋雨为春用,在干旱面前,科技种田显现出巨大的优势,项目区苗情明显好于春整地、未深松地块,抗倒防衰技术有效增强了玉米抗倒伏能力,为机械收获提供了保证。该项目所形成技术模式的推广应用为项目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应用该技术模式的农户,生产成本减少了,可亩产却大幅度提高。玉米实现机械化收获后,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还可逐年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既有利于地力提升,又减少了秸秆焚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可谓是一举多得。
项目组全体成员为了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最新的技术送到农民手中,该所提出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服务套餐,每年从春季播种开始,项目组成员就进驻到乡镇村屯,深入到田间地头,向农民介绍如何选择品种,如何保证播种质量,如何有效施肥,如何防治病虫害,如何防止玉米倒伏早衰,亲自做给农民看,亲身领着农民干,他们经常是白天奔走在田间,晚上则睡在奔赴下一目的地的车中。美丽的夏天,本是女人把自己打扮得最漂亮的季节,而项目组的姐妹却告别漂亮的裙衫,在炎炎夏日里终日穿着工作服,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玉米田中穿梭、查看,进行田间调查、记录、采集试验样品。一个生长季节下来,皮肤晒得黑黑的,但从没有人叫苦,也没有人喊累,五一、十一长假,恰是农时最忙的时候,项目组成员经常放弃节假日,奔波在一片片田间地块。每年应农民需要所做的大大小小的技术培训、讲座多得不计其数。
“玉米全程机械化高产耕作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自2025年实施以来,先后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长岭乡平房村、巴彦县松花江乡合发村、巴彦县西集镇繁荣村、双城市东官镇庆新村、双城市幸福乡永支村建立项目试验示范区,在玉米生产的关键技术环节,技术员还为农民举办田间技术现场观摩会,让农民亲身体验科学技术的应用效果;在农闲季节为农民举办技术培训班,提供技术咨询,为农民答疑解惑。两年来该项目的技术集成模式累计推广60余万亩,每亩节本增效31元,两年为项目区节本增效1860万元。项目区农民在秋后算账,捧着金黄的玉米棒子兴奋地说:还是机械化作业好,省事、省力,多赚钱!
更多玉米行业研究分析,详见《玉米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