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在我国有着近乎于神圣的低位,因此金融从业者的骄傲使得金融业在我国变得非常不落地,这种过度专业是造成我国居民金融素养相对落后的另一主要原因。
  金融业是伴随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将业务按照“存、贷、汇”的传统统计方式看待互联网金融,便于监管机构以更清晰的思路,管理互联网金融,维系网络金融安全与稳定。同时,也让互联网金融新进入者,找到合规的切入点,有助于提升全行业的规范性。
  互联网金融源自国外,但在国内生根发展却受制于中国的特殊环境,比如征信、数据和监管等;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已与传统金融的核心要素产生了极大的关联性。
  而伴随着互联网金融产品及行业复杂性的提升,分类及监管难度将越来越高,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传统金融,其核心主旨都是资金融通,因此按照资金流向性质和互联网金融实现的功能划分,市场将只存在“存、贷、汇”三大业务板块。

  信贷是金融的核心,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取决于用户通过网络进行信贷的习惯;就目前情况来说,网络借贷的模式创新很保守,全行业并没有形成针对互联网生态的借贷产品,更多的是把传统借贷方法向线上复制,通过大数据风控向传统金融无法触达的长尾群体渗透。
  但实际上,如果想真正挖掘网民的借贷需求,还需要用更简便、更不易察觉的借贷方式,诱使这部分人群成为网络借贷用户,而其所形成的资产,也应该被网络理财用户所消化,这才是网络金融体系正常运转的标志。
  这种新模式出现的特质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0利率,即存在第三方通过借贷用户获得的收益(这种收益可能不局限于资金层面)可以覆盖借贷资金成本;
  第二,货币淡化,即使用户忽略这是借贷行为;
  第三,通用,即用户使用该产品或服务,不仅局限于借贷服务提供企业自身生态系统内。
  信贷是金融的核心功能,但是受制于用户需求以及风控环境等问题,中国网络信贷的发展并不如理财端这么如火如荼。
  2025年互联网金融概念逐渐收紧,作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金融科技概念开始崭露头角。实际上金融科技的爆发并非单纯的概念替换,互联网的优势在于标准化后的规模效应,但由于信贷需求不同,在这一领域很难形成标准化。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端于支付,这源于我国传统金融体系业务侧重点的不同。传统思维里,信贷与高级金融技术是金融行业的核心,一切资金的流动,都需要金融技术来疏导,因此支付这件稀松平常的业务自然遭到了冷落。
  拯救支付的是互联网的亲用户性,利用超强的用户体验吸引用户使用支付,而收集到的用户交易数据,又随着大数据的应用价值飙升,支付已成为行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第三方支付的发迹,意外地开启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大门;其平台性质的商业模式与互联网商业逻辑极度吻合,因此支付从业者率先从支付入手,利用品牌和流量优势,演进出多条互联网金融业务线。
  而且其跨平台和跨行业的特性,也自然成为了综合金融集团各业务之间的纽带,成为了风控的基础、数据获取的基础。
  支付是所有互联网金融行业中,体量最为庞大的一个,这虽然证明了行业的重要性,但也正因为规模庞大,所以涉及到的既得利益方错综复杂,这给行业的推进带来了阻碍。
  互联网与移动支付的行业演进说明,技术是推动支付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但是新技术的推广,却严重影响着支付背后复杂既得利益者们的蛋糕。
  因此技术所带来的红利,一定要高于既得利益者们当期的收入,这样支付才能得到颠覆性的发展,而这个颠覆性的标志,就是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占比超过50%,艾瑞预计这至少需要20年时间。
  互联网金融的重要贡献在于,抛弃了金融业务的各类边界,用极简主义,突出用户在理财行为中最核心的关注点,进而将所有金融产品通过网络渠道输出给用户。
  这种理念上的不同看似给监管带来了一定困扰,但监管需要监督的是从业者而非用户。因此,网络理财呈现给客户的应该是简单易懂的产品核心,而在企业运营时,要按照严格的金融业务进行输出和接受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