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热息痛与对乙酰氨基酚常常被人混淆,实际上它们指的是同一种药物。扑热息痛是中文名称,而对乙酰氨基酚是其英文名称的翻译。两者在化学结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了解这两者的异同,有助于更好地使用这种常见的镇痛药物。
扑热息痛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牙痛、肌肉疼痛等,同时也常被用于退烧。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环氧合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达到减轻疼痛和降温的效果。对乙酰氨基酚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被多项研究证实。相较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扑热息痛对胃肠道的刺激较小,因此适合更多患者使用,尤其是对消化系统敏感的人群。

| 药物名称 | 化学名称 | 主要作用 | 副作用 | 适用人群 | 禁忌症 |
|---|
| 扑热息痛 | 对乙酰氨基酚 | 镇痛、退烧 | 肝损伤(过量时) | 成人和儿童 | 肝功能不全者 |
| 对乙酰氨基酚 | 对乙酰氨基酚 | 镇痛、退烧 | 肝损伤(过量时) | 成人和儿童 | 肝功能不全者 |
| 用途 | 治疗轻度至中度疼痛 | 减轻发热 | 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肝损伤 | 孕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肝病患者禁用 |
| 给药途径 | 口服、静脉注射 | 适合多种给药方式 | 肠胃不适较少 | 可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 需避免与酒精合用 |
| 代谢途径 | 肝脏代谢 | 主要在肝脏中进行 | 影响肝脏功能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 避免使用高剂量 | 需定期检查肝功能 |
| 药物相互作用 | 与某些药物相互作用 | 可增强或减弱效果 | 应与医生沟通 | 老年患者应谨慎使用 | 避免与某些抗凝血药物同用 |
尽管扑热息痛和对乙酰氨基酚在名称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实际上是同一种物质。使用时需注意剂量,过量可能导致严重的肝损伤。在药物选择时,了解药物的特性和适应症,可以帮助患者更加安全有效地进行自我治疗。在药物使用的过程中,遵循医嘱、定期体检是保证安全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