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府法制办发布《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即日起起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拟规定:车厢内禁止饮食,不听从运营单位劝阻制止的,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处警告或者5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地铁内是否应该“禁食”的话题,又激起了争议。
怎样平衡各方意见,寻找“最大公约数”?一顿简餐,考验城市地铁管理者的智慧。
支持:
车厢内“饭味”让人反胃,对健康不利还容易引发事故
“每天坐地铁上班最痛苦的就是闷在各种气味里,大蒜味、油味、肉包子味……更难受的是还搭配令人发指的‘啧啧’声!”对网友“金小金腰酸背痛腿抽筋”来说,车厢内禁止吃东西简直就是梦寐以求的事情。
“地铁、公交的空间密闭、人员混杂、空气不流通,容易成为细菌、病毒的温床。在这种环境下吃东西,不仅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健康也没有好处。”在某高校上班的王彩霞则从卫生的角度,说明禁食的必要性。
北京市交通委工作人员还提醒被忽略的隐患,食物残渣、液体等洒落到地上容易导致人员滑倒,残渣还易滋生蚊蝇,引来蟑螂和老鼠等,老鼠一旦咬断电缆就会造成通讯、信号中断,影响行车安全。
质疑:
地铁里吃东西是无奈之举,赶路的上班族渴望理解
另一些人则认为应该对在地铁内吃喝持宽容的态度。网友“小红”就无奈表示:“我也不愿意啊。如果可能的话,我也想在家吃早餐,但耽误了上班,老板能答应吗?答案当然是‘NO’。”在中关村上班的李先生,同样每天都要乘坐地铁上下班,他表示:“不能因为这是公共场所,就剥夺我吃东西的权利。”
“不应该把规定定死”,这是许多上班族的心声。“早上在地铁内吃个面包也不行吗?上班赶路的人伤不起啊。”

草案中对禁食“一刀切”、未作细分的规定,也让不少乘客难以接受。“在地铁内吃糖果、巧克力、饮料并不会有多大影响。”不过他们也表示,吃东西的人要自觉,不能随手丢弃垃圾,更不能影响别人。
分析:
规定难执行易成摆设,倡导文明行为宜用“软”手段
“禁止乘客在地铁内饮食,这个规定缺乏立法基础,而且执行起来也有困难。”分析师认为,可以倡导地铁内禁食,但不宜通过立法的方式促成。
该分析师介绍,饮食是公民的本能需求,通常不应受到干涉。而且,地铁高峰期如此大的人流量,有限的执法力量能否确保禁令的执行,也是一个问题。如果有法律却得不到落实,反而会降低法律的权威性。“因车厢内进食而影响别人,在我看来还是属于个人道德的范畴,不宜用法规强制约束。”
容易被忽略的是,少数群体的特殊进食需求。“比如,低血糖病人如不适需随时就餐,这样的行为是否也要一并禁止?”该分析师举例说。2025年湖南长沙市在制定相关规定时,草案也曾写有地铁内禁止吃东西,违者面临最高200元的罚款,但在修改稿中被删除。理由是鉴于公众对“在付费区及列车内饮食”是否得当无法达成一致,故将该项内容调整到乘客守则中,不再列入条例。
因此,建议建议,应该在加强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的同时,明确对此类行为的“不提倡”态度,可以在地铁车辆及站厅内设立“请勿在车内饮食”的劝导性提示标识,倡导文明乘车行为。
想了解更多地铁行业相关报告请阅读的《2025-2025年中国地铁电力客车行业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更多地铁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地铁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