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数学题一讲就会,一做就废的孩子,是不是没数学天赋?

数学题一讲就会,一做就废的孩子,是不是没数学天赋?

  • 更新时间 2025-03-01 11:04:44

在我家,数学题通常是孩子当老师,讲给家长听。家长听懂了,她们也在“授课”的过程中捋清楚思路。

如有不对,没关系,我家还有一个娃,两人互为老师。

偶尔,会有为一道数学题争论得面红耳赤的时刻。这时,有请工科毕业的爸爸上场,或者打开斥重金购买的作业帮APP,看视频,让平台上的老师再讲解一遍。

基本上,到这一步啥数学问题都解决了。万一,还有“拦路虎”,咋办?也简单!

带上练习册,找学校老师讲解。

数学题一讲就会,一做就废的孩子,是不是没数学天赋?

不得不提一嘴,豆丁升入小学高年级后,数学科目遇到一位教学组组长带班。老师支持孩子们把不会做的练习题带到学校。一般的题目,老师就一对一讲解。碰到比较精彩的,老师会把题目投屏,带着全班一块解题。孩子们都以发现难题为荣。

另外,容我反驳一下“天赋论”。别动不动就说孩子“没那根弦儿”“不是那块料”,轻易贴标签只能证明你是个“懒政”的家长。有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开启疯狂“甩锅”模式。

的确,孩子学习时容易出“一听就会,一做就废”的情形,面对题目变形后会手足无措,这时候家长一句“孩子天赋不足”就能掩盖自己不懂教育、不愿意学习的本质吗?

伦敦大学神经科学实验室开展的最新研究表明,儿童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展现出惊人的可塑性,尤其是在突触连接方面。

研究数据显示,在青春期前,儿童大脑的突触连接每秒更新比例高达 25%。这一发现打破了传统认知中对于儿童大脑发育关键期的理解,意味着数学能力的塑造窗口远比以往认为的要长。

说人话就是,数学教育的本质是思维体操,而非智力竞赛。

当我们摒弃天赋论的魔咒,转而关注思维品质的培育时,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在进行着独特的认知进化。通过适宜的教育方法和学习环境刺激,孩子能够不断优化大脑中与数学能力相关的神经通路。

因此,家长们要做的,不是去质疑孩子的天赋,而是深入思考我们给予的教育引导是否足够有效。

可以尝试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数学元素,比如购物时让孩子计算价格折扣、规划旅行行程时计算时间和路程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强化孩子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也可以,鼓励孩子自己总结解题思路,建立错题本,分析做错的原因,从中找出思维的漏洞并加以弥补。

重要的是,家长也要保持学习的热情,与孩子共同成长!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

最新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