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乌克兰危机和伊拉克危机的爆发,全球能源安全再次成为引人瞩目的重大问题。新世纪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明显不足,除石油天然气需要依赖进口之外,从2008年起,中国还成为了煤炭的净进口国,今年中国已经超越了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在全面依赖进口的情况下,如何保障稳定供给、如何降低获得能源的成本以保持经济竞争力,毫无疑问将成为中国时刻要关注的重大议题。
习近平主席最近关于能源安全问题的讲话,强调通过国际合作促进能源安全。除战略与外交合作之外,国际经济合作也非常重要。只有通过区域经济的互相融合,才能实现真正的能源安全。中国提出的丝路经济带构想就是这种国际经济合作推动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

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4-2018年能源行业市场调查及投资咨询报告》了解,为应对能源安全挑战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终都会转化为经济体系的成本,影响经济的总体竞争力,并最终由全体消费者买单。如果单纯考虑供给保障,而忽视由此产生的经济成本,将会使经济付出长远的代价,从而影响了发展利益与经济、战略上的安全。
对于像中国这样的能源进口国来说,如果能源价格超过了正常的水平,就会造成下游工业的利润空间大幅度减少,从而扭曲经济资源配置格局,甚至扼杀制造业的创新与发展能力,并给消费者带来较高的生活成本。
控制全球流动性的快速增长,是有效抑制国际石油价格剧烈波动,实现全球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这是能源消费大国尤其是中美两国的重要责任。调控全球流动性有很多的双边和多边机制可以选择,如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G20峰会、亚太领导人峰会、金砖四国峰会等等,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获得了副主席的席位。只要中美两国共同努力,控制全球流动性过剩的目标不难实现。
加强能源消费国之间的能源合作尤其是定价合作,才能有效降低能源价格风险。北美与欧洲地区的能源消费国合作已经有了很好的表现,作为世界能源需求最高的东亚地区,由于各种原因,中、日、韩和东南亚地区表现出来的往往是竞争关系,而非合作关系。突出表现就是中日之间关于俄罗斯太平洋石油管线的争夺,双方都付出了过高的代价。而如果双方合作与俄罗斯交涉的话,最终结果将是双赢。这种合作的缺乏是导致“亚洲升水”长期存在原因。
“亚洲升水”现象,是指每桶中东原油销往中国等东北亚地区的价格比销往欧美地区的价格高1—3美元。亚洲升水反映中国自身定价话语权的缺失,其根本原因在于亚洲目前还没有一个成功的原油期货市场。亚洲的几种本地基准油无法完全反映东北亚地区真正的市场供求关系。中国应发挥大客户的优势,可以考虑利用香港的金融与商贸物流经验,在香港地区建立一个国际性的原油期货市场。这一方案的优势在于,通过香港的国际金融和商贸中心地位,把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的石油市场有效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足以与纽约和伦敦相媲美的原油期货市场,既能降低中国的石油进口成本,也有利于促进香港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