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发现的诸多食品安全隐患基本上是政府部门大规模排查之后首先发现的。发现之后,向行业发出预警、提出解决方案,这种链条的衔接相对完整,而不仅仅是处理危机。
2014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的执法,比起以往,显得从容有序,而且召回制度的实施使得中国食品安全的管理逐渐与世界接轨。
中国食品安全的整体水平在稳步提升。2004~2013年,全国食物中毒人数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孟素荷说,比起交通事故(2014年死亡2.8万人),尽管食物中毒死亡人数(2014年110人)少得多,但食品安全事故引起的轰动效应更大,这就是现实。
食品行业的产品创新在加速。尽管有信任危机的阴影,但以乳品行业为例,产品结构调整在加速,产量同比下跌1.23%,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8%。
中国食品安全的风险与挑战
食品安全风险前移,涉农企业成高危群体。中国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非法添加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最大的隐患在前端,在于大气、水源、环境污染。没有净土、没有净水,哪来食安?这一问题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
食品造假已成为食品产业的毒瘤,这是全球性的问题
食品原料的来源日趋多元化,供应链复杂化,输入性风险加大,成为新的风险。
因为中国农业相对落后,因此肉类、乳制品、糖这三大食品工业基础原料出现价格洼地,尽管2014年食品工业累计出口额增长了6.2%,但贸易逆差为6.11亿美元。大规模的原料进口,显示了中国食品产业未来30年的发展走向是用全球的优势资源服务于中国日益增长的健康食品需求,全球化的趋势在加大。同时,输入性风险也在加大,境外的任何食品安全风险都会波及中国的食品市场,给监管增加难度。
信任危机犹存,公众科普仍需加大力度。舆论关注的热点和真正的食品安全问题之间并没有形成鲜明的对应关系,关注度最高的食品添加剂问题,其监测水平是比较好的,而水产品问题关注度却比较低。
2014年,中国的舆论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主流媒体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日趋准确。在“两会”上,以前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问题中,食品安全排第二,今年排在了第十。
大企业如何有担当
还对食品行业的大企业提出了新的命题。过去30年,中国食品企业日子比较好过,“大水养大鱼”,成就了一大批体量庞大的食品企业。不过,以总量扩张为主的发展过程事实上已经使食品行业形成产能过剩。
她说,整体而言,过多地向技术和管理要规模效益,较少地带领行业创新以形成差异化格局,由此造成市场过密、过挤和大量的价格战。
概率风险。所有的企业都不可能万无一失,中国落后和分散的农业和高度集约的工业之间呈极大的矛盾,一家企业要面对上百家供应商,所以它比中小企业的风险更大、责任更重、影响更大。
要注重产业链各方的利益平衡。大企业是市场最大的受益者,要顾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利益平衡与和谐,对供应商要“思利及人”,不能一味靠挤压别人的利润空间来实现自身的利益,关键是要寻找理念相同的供应商作为放心的战略合作伙伴,要追求可持续利润而不是最高利润。否则,被挤压后无利可图的无良供应商会通过造假来追回其利益。

要强化“和平时期”的风险交流和公众科普,这远比危机公关更有效
转型期的中国食品工业还有太多的事要做,我们应尽早夯实中国食品工业的根基,迈过造假和信任危机的泥潭,提升中国食品制造的竞争力。
中国食品产业的政策、经济、社会环境和技术都和以前不一样了,而且食品产业的区域分布正逐渐走向均衡。原料优势正在形成产业的优势,全国食品工业居前五位的省份都是原料资源的优势大省。
从科技界的角度看,必须对政府的工作给予好评。中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思路日趋科学有序,对危机的处理更加从容,食品安全的管理逐步和世界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