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13年钢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13年钢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 更新时间 2025-07-13 19:18:02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全面落实《关于加快应用高强钢筋的指导意见》,修订钢筋混凝土用钢标准,全面推广应用400MPa及以上高强钢筋、淘汰335MPa热轧带肋钢筋。建立了高强钢筋推广应用工作动态通报制度。开展了河北、江苏、云南、新疆、重庆5个示范省市推广应用高强钢筋的工作评估和部分省市的抽查工作。部分地区2013年高强钢筋平均产量约占热轧带肋钢筋总产量80%,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二五”工作目标。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高性能电工钢推广应用协调组,研究建立高性能电工钢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推广应用高性能电工钢,推进高效电机和节能变压器应用示范,淘汰热轧电工钢。

  行业品种质量持续改善。钢铁行业冶金产品达到国外先进实物质量水平认定并获得“金杯奖”产品已达500多个,生产量占钢材总产量的比重达到40%左右。研发一批新产品,一些依赖进口的特殊品种钢材成功实现国产化。宝钢生产的第三代汽车高强钢实现全球首发,600℃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各种钢管实现国产化;武钢、宝钢已能生产全部高牌号取向硅钢并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专利技术;鞍钢直径5mm高碳钢拉丝线材轧制成功,打破了国外企业对极限规格线材生产的垄断局面;首钢已生产出X80级超厚度管线钢卷板;马钢生产的350公里高速铁路车轮用钢即将进入试用阶段。

  炭化室高7m大容积顶装焦炉炼焦技术、超大型高炉高效低耗技术集成、300t转炉铁水“三脱”与少渣冶炼工艺技术、高效RH真空精炼关键技术及工业应用、热轧板带钢新一代TMCP技术及应用等科技创新成果显著。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入炉焦比361.4kg/t,下降1.7%,燃料比536.5kg/t,下降8.9%。宝钢、鞍钢、武钢、首钢和太钢等国内大型钢铁企业都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建立起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的技术中心整体水平和研发能力在全国排名位居前列。钢铁工业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工程实验室5个,工程技术中心12个,工程研究中心10个,企业技术中心33个,创新型企业17个。

  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主体生产设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构建了以鲅鱼圈、曹妃甸为代表的可循环钢铁生产流程,并实现了稳定顺行。拥有5000m3以上高炉、COREX3000熔融还原炉、5500mm大型宽厚板轧机、2250mm宽带钢热连轧机和2180mm宽带钢冷连轧机等世界最现代化、最大型的冶金装备。1000m3及以上高炉已占炼铁总产能60%左右,100t及以上转炉(电炉)占炼钢总产能54%左右;已建成热轧宽带钢轧机77套、中厚板轧机84套、冷连轧轧机40多套。

  钢铁企业信息化取得显著进展。近50家钢铁企业建立了能源中心,实现了能源远程监控、集中调配。基于互联网和工业以太网的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和SCM(供应链管理)等取得成功应用。

  企业环保意识增强,节能环保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宝钢集团八钢公司主动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投资建设了多项节能、环保设施,厂区环境大为改善。太钢新建2×300MW空冷余热回收项目和高炉冲渣水余热回收项目,为太原市城区新增供热面积600万平方米。同时,太钢还在行业内率先启动了PM2.5减量工作,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责任。

  在粗钢产量保持增长的情况下,吨钢综合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均实现同比下降。2013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为592千克标煤/吨,同比下降2%。烧结、球团、焦化、炼铁、转炉炼钢、电炉炼钢、钢加工等各工序能耗分别下降2.5%、2%、4.4%、1.1%、16.4%、9.1%和2%。吨钢耗新水量3.5m3/t,下降5.4%。外排废水4.9亿m3,下降8%;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14.2%;氨氮排放下降22%。外排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下降3.4%,烟粉尘排放下降1.1%。

  目前,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投产运行的干熄焦装置已达134套,合计处理能力1.4亿吨;全行业在建和建成投运的烧结脱硫设施373套(455台烧结机),脱硫技术发展迅速;全行业共有600余座高炉配套有干式除尘TRT,约占配套TRT高炉的90%左右。以高炉渣、转炉渣、含铁尘泥为代表的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以焦炉、高炉、转炉副产煤气为代表的二次能源利用率均大幅提高。

  山东、云南、四川等地开展区域性兼并重组工作初见成效。由云南曲靖地区7家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云南曲靖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于2011年10月正式挂牌成立,该集团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管理,不断深化实质性整合,逐步实现集团公司的规范化运作。辽宁方大集团重组萍乡钢铁公司后,方大集团控股的江西省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省比重已达59.2%,区域市场优势明显。山东省新组建的邹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临沂鑫德钢铁联合有限公司,完成了工商注册登记,并已挂牌运营。

  宝钢、武钢、鞍钢、首钢等大型钢铁企业着力进行企业兼并后的调整工作。宝钢加快产品与制造技术的移植与推广,深化内部协同,2013年集团下属主要钢铁亏损单元经营状况都得到了大幅改善,梅钢、宁钢和韶钢均实现了扭亏为盈。

2013年钢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我国钢铁产业布局逐渐由资源型布局向沿海沿江、消费型转变。湛江、防城港钢铁基地已开始进入建设阶段。首钢贵阳特殊钢和青岛钢铁启动了城市钢厂搬迁工作。鞍钢鲅鱼圈、首钢京唐、宝钢宁波等沿海钢厂的布局基本形成,宝钢、武钢、沙钢、马钢等沿江布局钢厂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依托铁矿石保障协调机制工作组,推动解决铁矿石资源保障相关工作,形成了长协供应、现货平台交易、期货市场交易等多种交易方式,国产矿、权益矿、进口矿等供应渠道不断拓宽,钢铁协会铁矿石价格指数逐渐得到行业认可。2013年我国进口铁矿石8.19亿吨,同比增长10.2%,对外依存度约67%。进口铁矿石平均单价129美元/吨,同比增长0.2%。国内已形成年产铁矿石原矿16亿吨的生产体系,折算成品矿产能超过5亿吨/年。鞍钢卡拉拉铁矿项目竣工投产,年可生产磁铁矿石2100万吨,选矿厂年可生产高品位铁精矿800万吨。武钢利比里亚邦铁矿项目一期工程竣工投产,海外权益矿回运600多万吨。河北钢铁集团与阿尔德隆公司签约,将合作开发佳美铁矿,其资源量约为10亿吨。

  查看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3-2018年中国粗钢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分析报告》

  钢铁行业国际化意识不断增强。宝钢、武钢等企业已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武钢收购蒂森克虏伯集团汽车拼焊板项目,我国企业开始利用海外科研资源,加深与国外先进企业的技术合作。天津钢管在美国建设50万吨无缝钢管项目一期工程预计2014年底完成。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参股德高国际贸易控股公司(DITH),占有10%的股份。在国内,钢铁企业积极“引进来”,加强了与韩国浦项、日本JFE、新日铁、三井、德国蒂森克虏伯、安赛乐米塔尔等国际化大企业集团的合资合作。河北钢铁集团唐钢与美国哈斯科集团签订协议,合作建设全球首个转炉煤气发酵法制燃料乙醇商业项目。重钢集团与韩国浦项签订了FINEX综合示范钢厂项目合作协议书。

最新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