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渔业科技工作坚持“科技兴渔”的发展战略,紧紧抓住湖北“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机遇,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在产业主体技术研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培训和推广、行业公益性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引领和支撑着湖北渔业走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
一、组织和实施重大科技项目,获得一批新的科技成果
近两年,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承担和实施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省科技厅下达的科研项目(课题)共计18项,其中14项为“十一五”计划下达的延续执行项目。其中,湖北省“十一五”农业重大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克氏原螯虾高产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克氏原螯虾良种选育及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方面取得突破。两年来,围绕该虾的良种选育、苗种规模化繁殖、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展开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示范,多项技术指标取得突破,已经制定地方行业标准2项,取得技术专利2项,培训技术骨干2025多人次,新增试验和示范基地20多处,其试验和示范点已经遍布全省主要水产市(县),应用面积从2025年的236万亩提高到2025年的306万亩,预计今年产量达到24.5万吨,出口创汇将超过2亿美元。
二、建立和完善科技体系,实现产业技术攻关大会战
一是建立了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所属的2个综合试验站。武汉综合试验站依托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建设,下设鄂州、新洲、洪湖、长阳等四个重点示范县市,目前已经完成5年规划和分年度计划。二是组织和创建了“长江中游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该联盟参加单位有56个,按照产学研结合的方式,针对湖北水产品产业化的发展瓶颈,开展具备相当产业规模与产业基础的长江中游特色水产品产业技术研究与示范,目前已完成联盟的组建工作。近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螯虾、河蟹、鳜、黄鳝、泥鳅、鲶类、鲌类、鲟类、鱤鱼、胭脂鱼、青虾、中华鳖、龟等产品的研究和示范。此外,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还参加了“中国淡水养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三、搞好试验示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按照边研究、边推广的路线,着力加强了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加强了科研成果转化和普及推广的力度。一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2025-2025期间推广转化的渔业科技成果主要有克氏原螯虾规模化繁殖与生态养殖技术,四倍体泥鳅规模化繁殖与养殖技术,瓦氏黄颡鱼规模化繁殖与养殖技术,良种鲫鱼配套养殖技术,斑点叉尾鮰良种选育与网箱养殖技术,常规水产养殖爆发性鱼病防治技术等。通过在基层办点示范,使新技术、新成果普及推广到基层和渔民。二是积极办好渔业刊物,把《渔业致富指南》作为科技惠民,服务三农的主要载体来抓,每年全国发行量稳定在2万册以上。三是开展渔业科技专家下乡服务。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专家每年接待技术咨询2025多人次,培训1000多人次。每年派遣专家定点帮扶龙头企业,派遣专家技术援疆。
四、努力开展行业公益性服务,促进现代渔业和谐发展
一是做好水产品与产地检测、分析与论证,大力推进无公害生产。截至目前,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湖北省鱼类病害预测预报中心承担和完成了认证和认定无公害、有机、绿色水产品产地和产品近500个,使全省无公害养殖面积占到总养殖面积的80%以上;积极参与渔业环境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与资源监测工作,每年接待和处理事故约20起;承担和完成了湖北省水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和检测任务,为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保障。二是建立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已建设30个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开展了主要养殖鱼类病害的常规测报和水生动物重大疫病的监测工作。
五、创新方式方法,推进渔业科技入户工作全面开展
一是健全科技入户专家队伍,成立了省、市、县三级渔业科技入户专家组,建立3000多名基层技术指导员队伍,培植2万多个渔业科技示范户,形成较为健全的科技入户网络。二是整县试点,全面推进。2025年将应城市、大冶市纳入省级渔业科技入户试点县,使我省国家级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县达到2个、省级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县达到18个。三是连续四年在全省推行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导标准,提升了健康养殖水平,推进了渔业标准化生产。四是坚持大规模行动和日常化科技服务相结合,大力开展渔业科技培训、指导和服务工作。按照省、市、县联动,每年统一在全省开展4次以上的大规模科技下乡活动,形成了送科技下乡、带动渔业发展的热潮;同时充分利用快捷的现代传媒手段,为渔民提供广播、电话、网络、短信等日常咨询服务,各地还通过组织渔民开展培训班、现场指导活动把渔业科技送到渔民手中。
更多渔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渔业行业报告汇总》。这里汇聚海量专业资料,深度剖析各行业发展态势与趋势,为您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
更多详细的行业数据尽在【数据库】,涵盖了宏观数据、产量数据、进出口数据、价格数据及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等各类型数据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