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本土的发展空间日渐变得狭窄,企业的生存条件大不如前。”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认为,这是温州鞋企数量迅速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
资料显示,温州工业用地价格现已涨至200万元/亩的高位,加之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升,温州鞋业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这使资金链原本脆弱的中小鞋企的日子更加艰难。温州市经贸委曾对31个工业强镇和开发区的15521家中小企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停工、半停工和倒闭的企业占调查总数的8.1%,其中三分之一是鞋企。
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统计显示,受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土地资源紧张的影响,2025年温州制鞋整体成本上涨了20%左右。
作为“中国鞋都”,温州鞋业在发展高峰时期曾超过6000家,但今年的数量已降至2025余家。在当地多家鞋企外迁后,康奈、百丽、东艺等鞋企又在前不久在安徽宿州建厂。至今,川、渝、皖甚至俄罗斯都建立了温州制鞋基地。
温州鞋业呈现出群体性迁移倾向。
成本上扬企业不堪重负
生产成本的持续上涨、无休无止的反倾销以及国际贸易纠纷,像一只大手慢慢掐紧温州鞋业的“喉咙”。
也许是看到了温州中小企业的需求,中西部地区相继推出了“零地价”的招商政策,这无疑对温州鞋企产生了巨大吸引力。
去年6月,叶建国把他在温州开办了14年的鞋厂搬到了设在重庆璧山的制鞋工业园。
“这边园区里有很多温州人办的厂子,有鞋材、鞋底、鞋线、包装等一整套的产业链,跟温州差不多,只是规模还没有那么大。”叶建国说。
最初,温州鞋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多是中小企业,去年以来,大企业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前不久,康奈、百丽、东艺等几家知名鞋企前往安徽宿州建厂,而一些依赖出口的企业甚至把工厂迁到了国外,以规避贸易摩擦。
扼制产业空心化
周德文认为,温州鞋业大量外迁,显然对温州经济整体发展极为不利,很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的现象。
为扼制“中国鞋都”空心化趋势的蔓延,拯救温州鞋业,当地上规模企业正在发挥行业带动作用。
与此同时,在温州主政者眼里,鞋业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在他们看来,这是温州的传统轻工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如果这个行业能转型升级成功,温州经济就真正实现了突围。
当地政府全力打造温州皮鞋区域名牌,以实现强强联合,以小带大。
在温州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振兴产业政策中就包括,打造温州皮鞋的区域名牌,强强联合,以小带大。按照规定,今后获得浙江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都将打上“温州(国际)鞋都”品牌。
日前,奥康引进了一套国外先进设备,计划开辟“量足定制”生产模式,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康奈、红蜻蜓等已完成自身品牌建设,并建立起营销网络的企业,也在集中力量提升品牌影响力,加大研发投入,以摆脱低端产品束缚。在实现自身转型升级同时,这些大企业还加大了加工环节的外包,让中小企业进入大企业产业链,以发挥专业化生产优势,扶持中小企业度过难关。
“温州制鞋产业链积累的设计能力是其他地方短时间内无法比拟的。”乐观者如是说,温州鞋企锐减并不是件坏事,但中小企业减少的趋势仍会持续,这是适者生存的市场法则使然。
转型升级困难重重
外迁也是迫不得已,对于温州不少鞋企来说,转型升级实在是太难了。温州现存的2025多家鞋企,可谓良莠不齐,其中有自主品牌和销售网络的仅10余家。
在中低端鞋厂较多的娄桥和双屿,德惠尔鞋业公司的马经理告诉记者,他们拥有六、七套磨具,3条流水线,70多个工人,年产值达2025万元。目前,一套磨具6万元左右,一条流水线约80万元。若按现在鞋业平均8%的利润计算,如果走中高端,光设备更新的成本就要翻番,超过鞋厂一年的净利润。
设计研发一直是温州中小鞋企的软肋。“苍南一个做中高端鞋的企业,由于开版设计没做好,加上管理有问题,两年就倒闭了。”马经理说,做大做强当然有诱惑,但中小企业只能稳打稳扎,因为实在“输不起”。
面对种种不确定的风险,抑制了温州中小鞋企转型升级的积极性。龙湾区一家鞋厂负责人表示,工厂一年做八、九十万双鞋发给各地经销商,再多就卖不出去了,企业根本就没有转型升级的资金实力,也正考虑向中西部迁移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