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位于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苏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1°19’,东经120°37’。那么苏州有什么自然资源呢?苏州的气温有什么特点?苏州降水多吗?一起来看看苏州自然环境特点。
苏州概况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19°55′~121°20′,北纬30°47′~32°02′之间,东傍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总面积8657.32平方公里。全市地势低平,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太湖水面绝大部分在苏州境内,河流、湖泊、滩涂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4.6%,是著名的江南水乡。
行政区划
截至2023末,苏州市下辖姑苏区、虎丘区(苏州高新区)、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区5个区及苏州工业园区(简称工业园区),代管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4个县级市。全市共有46个街道、51个镇,下设1275个社区居委会、940个村委会。
名称由来
苏州有两个名称,吴县的“吴”和苏州的“苏”。吴:相传商代末,周国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亶父喜欢季历,但是按照制度,必须传位于嫡长子。泰伯、仲雍为尊重父意,避让君位而到当时荆蛮人居多的江东,并随乡入俗。当时的江东人有个习俗,就是喜欢边跑边呼喊,泰伯造了一个“吴”字代表他们。在梅里,泰伯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勾吴”。“勾”是当时荆蛮语的拟声词,无义。苏:在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谋臣叫胥。胥不仅有才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敬重,封他为大臣,并把江东册封给胥。从此,江东便有了“姑胥”之称。“姑”是当时荆蛮语的拟声词,无义。“胥”字不常用,就改用一个读音相近的“苏”。“蘇”(“苏”的繁体字)由草、鱼、禾组成,象征鱼米之乡。于是“姑胥”就成“姑苏”了。后来,吴王阖闾在灵岩山造姑苏台,灵岩山就成了姑苏山。今苏州仍有胥江、胥门、姑胥桥等地名。到了隋代,大批量的“郡”升格为“州”,苏州所在的“吴郡”本要升格“吴州”,但已被其他地方用了,所以就采用“苏州”了。
由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又称为水都、水城、水乡,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将苏州赞誉为东方威尼斯。苏州古城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称赞为“鬼斧神工”。
地理环境
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苏州分别隶属于两个一级的自然地理区: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和太湖平原地区,分属于4个二级自然区:沿江平原沙洲区、苏锡平原区、太湖及湖滨丘陵区、阳澄淀泖低地区。地貌特征以平缓平原为上,全市的地势低平,自西向东缓慢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3~4米,阳澄湖和吴江一带仅2米左右。
苏州地处太湖为中心的浅碟形平原的底部,地形以平原为主,全市地势低平,一般高程为海拔3.5至5米。东南部地势低洼,最低点低洼地在海拔2米以下。西南部多小山丘,穹窿山主峰“箬帽峰”,海拔341.7米,有“吴中之巅”之称。苏州地理位置优越。京沪高速铁路、沪宁铁路、沪宁和沿江高速公路贯穿东西,京杭大运河和常台高速公路连接南北,境内河港密布,公路四通八达。横卧北侧的长江是重要水运干道。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的苏州港是国家一类口岸。
气候资源
气候
苏州位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潮湿多雨,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无霜期平均长达233天。境内因地形、纬度等差异,形成各种独特的小气候。太阳辐射、照及气温以太湖为高中心,沿江地区为低值区。降水量分布也具有同样规律。这种小区域气候差异将全市作物种类分成太湖林果气候区、南部双、三熟制气候区、中部稻麦二熟和三熟并存气候区、沿江棉、粮轮作气候区。
辐射和照
苏州境内太阳辐射总量为4651.1焦耳/平方米,最多的1967为5188.3焦耳/平方米,最少的1970为4348.9焦耳/平方米。太阳辐射量以夏季为最大,为1580.8焦耳/平方米;春季次之,为1256.0焦耳/平方米;秋季为1045.9焦耳/平方米;冬季仅为768.2焦耳/平方米。
由春到夏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加,太阳辐射,总量持续增值。至7份,总量最大为560.6焦耳/平方米,之后又呈递减状态;2份,总量最小为253.3焦耳/平方米。
常平均照时数为1965.0小时,最多份1967为2357.6小时,最少份1952为 l630.4小时。
照时数的季节分布是:春季(3-5)454.9小时,夏季(6-8)624.8小时,秋季(9一 11)486.7小时,冬季(12-2)398.6小时。照时数的 ,总量2份最少,仅119.1小时,以后逐递增;8份最多,达240小时。以后又逐渐减少。10份因晴天数增多,照时数比9份略有回升, 11份起又呈递减状态。
照百分率全平均为44%,夏季最大为49%,其次是秋季为47%,冬季为42%春季最小为39%。
气温
(公元前3000一公元1900)据各类资料记载,大致可划分为新石器时代温暖期、春秋战国温暖期、三国寒冷期、隋唐温暖期、北宋寒冷期、南宋元初温暖期、元明寒冷期、清代寒冷期。苏州与全国的温暖变化稍有不同,即使与属于同气候区的南京、上海相比,冬季比南京暖,但比上海冷;夏季比南京凉,而比上海热。
20世纪苏州的气温变化(1901一1985),前30温度较低,30代后期气温上升到多平均值之上,40代后期到50代前期高于平均值0.2-0.5℃。60代后期气温又趋下降。1969冬季气温较低,但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1980。
据1951一1985资料分析,苏州市平均气温为15.7℃,最高为1953的17.0℃,最低为1980的14.9℃,平均气温的际变化为2.1℃。最热7份,平均气温28.2℃;最冷1份,平均气温3.0℃。气温的平均较差为25.2℃。
春季(3-5)由于太阳辐射增强,气温回升快,平均气温为14.2℃,平均升温幅度达5℃。尤以4份升温最快,平均升温6℃。但由于冷暖空气频频在长江中下游交流,温度升降不稳定,骤冷骤热变化较大。4上旬还时常出现低于0℃的“倒春寒”天气。6份进入梅雨季节,升温幅度不大。7份出梅后进入盛夏,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温最高,平均28.2℃,平均最高气温32℃,是全最热的份。最高气温>30℃的酷暑天气夏季(6-8)就占97%。
1951-1998,苏州市最高气温>38℃的仅有9。极端最高气温为39.2℃,出现在1992716。9上旬气温仍较高,平均每有4-5天最高气温>30℃,有的份整个9上旬最高气温都在30℃以上,但出现>35.O℃的数较少,为7一遇。但是9592~97出现了连续6的高温天气。由于冷空气势力加强和太阳辐射减弱,秋季平均气温17.6℃。9上旬,副热带高压仍有一定势力,时有炎热天气出现,俗称“秋老虎”,但一般持续时间不长。9中旬起,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迅速南撤,冷空气趋活跃,气温下降明显,平均降温幅度在5℃以上。
冬季受大陆冷高压控制,寒冷少雨,在全最低气温低于0℃的数中冬季占了93%。冬季平均气温4.3℃,平均最低气温1.1℃。1中下旬,是全最冷时期,平均气温3.0℃;平均最低气温-0.1℃;最低气温<-8℃的严寒天气大都在1份,平均2-3一遇。极端最低气温-9.8℃,出现在1958116。
气温平均较差为7.5℃,春季最大为8.2℃,秋季次之为7.7℃,冬季为7.5℃,夏季最小为6.9℃。4份气温较差最大,为8.5℃;而7、8份则最小,为6.8℃。
苏州平均气温的分布大致随纬度而变化,南高北低,南北差异为0.9℃。另有两种差异:一为太湖水体对沿湖地区的温度调节作用,以冬季最为明显。地处太湖边的东山站1份平均最低气温比市区高出0.8℃,比北部各县(市)高1℃以上,这种在广阔水体影响下的小气候为沿湖地区的柑桔及其他果林安全越冬创造了有利条件;二为市区的“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城区的地表性质,工商业及人口密度都不同于郊县,因而形成了“城市热岛”。市区夏季最高气温>35”C的曰数比南部的吴江多1.1天,比东南部的昆山多3.5天。
降水
据各类史料记载,苏州从汉代至清代的2000多中,大水灾有一百几十次.其中隋唐至1949的1300多中,大水灾有107次。从三国至1949由雨涝引起的太湖水溢为20次,平均84一遇;由干旱引起的太湖水枯有9次,平均185一遇。可见苏州历史上多雨潮湿代多于少雨干旱代。如将冷暖变化一起考虑,则苏的冷暖、干湿变化总是交替进行,其周期长短不一。
在最近的100多(1875一1998)中,苏州市有四个多雨期和三个少雨期。三个多雨期分别是19世纪70代、20世纪10代、40代及90代,平均降水量约1200一1250毫米;三个少雨期分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20代中期至30代中期、60代中期至70代末,平均降水量约900-980毫米。
据1924一1995的资料分析,常平均降水量为1094毫米,降水125天。降水量最多的1957为1555毫米,最少的民国23(1934)仅575毫米,际变幅为980毫米。降水最多的1980计154天,最少的民国15仅80天。
一中以6份降水量及降水为最多,常平均降水量为160毫米,降水12.5天。12份降水量最少,为40毫米。10份降水最少,平均为7.8天。
春季由于暖空气势力不断加强,降水量、降水数逐增多。常春季降水总量为278毫米,最多份的1967达486毫米,最少份的1971仅180毫米。春季平均降水为36.3天。夏季常季降水总量为420毫米,为各季降水量之首。最多的份民国30为760毫米,最少的份民国23为l16毫米。夏季平均降水曰为34.8天,最多的1989有55天,最少的民国23只有22天。秋季常降水量为220毫米,但各悬殊较大,最多的1962为627毫米,最少的民国21仅45毫米。秋季平均降水为27天,是全降水数最少的季节。但多的份也有42天。冬季降水总量为144毫米,是全降水量最少的季节,但多的份如1953有302毫米,少的份如1985仅42毫米。冬季平均降水为27.1天,最多的1968有48天,最少的1962仅10天。
连续降水的最长数为18天,出现在1969630--717,降水量154毫米。连续无降水最长数为66天,出现在1973 l19--1974113。平均降水强度以夏季最大,为 11.8毫米/;冬季最小,为6.5毫米/。6份是全降水强度最大的份,强度为12.7毫米/;降水最太强度为343毫米/,出现在196296。降水变率为17%,以冬季的降水变率为最大,达34%;春季最小为24%。降水变率以10份最大,为68%;6份最小为36%。
苏州市因地形不同而引起的降水量的差异并不明显,约为100毫米,最多的是吴县东山,最少的是张家港。但在夏季某些局部地域性降水,区域差异就比较明显。
平均初雪为1224,最早的1976 l117已见初雪;平均终雪为38,最迟的1980要到4下旬。常平均降雪数为6.7天,最多的1976一1977度有20天,最少的1926--1927度及1970--1971度无雪。降雪的分布,1份平均为2.7天,2份平均为1.2天。1984117--19连续3天共降雪62,3毫米,为百罕见的大雪。全市l米以上的电信线路因断杆、倒杆使通信中断,不少高压电线先后跳闸停电,输电线被大雪压断。由于雪量大积雪深,各地还发生了房屋倒塌事故,造成人员伤亡。1984118降雪47.5毫米,为降雪量最大记录。
平均积雪数为5天,最多的1976--1977度有22天,但也有8无积雪。积雪初最早是19851210,积雪最迟的为1976319。积雪深度最大的为26厘米,出现在1984119。
水文
苏州古城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最著名的湖泊有位于西隅的太湖和漕湖;东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长江及京杭运河贯穿市区之北。太湖水量北泄入江和东进淀泖后,经黄浦江入江;运河水量由西入望亭,南出盛泽;原出海的“三江”,今由黄浦江东泄入江,由此形成苏州市的三大水系。
由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又称为水都、水城、水乡,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将苏州赞誉为东方威尼斯。苏州古城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称赞为“鬼斧神工”。
自然资源
苏州水网密布,土地肥沃,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三白(白鱼、银鱼和白虾)、阳澄湖大闸蟹等。
苏州地区河网密布,周围是全国著名的水稻高产区,农业发达,有“水乡泽国”、“天下粮仓”、“鱼米之乡”之称。有宋以来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
戏剧文化
苏州是昆剧和苏剧的故乡。昆剧是中国首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兴起于元末明初时苏州的昆山、太仓一带,自明代隆庆、万历之交,至清代康熙、嘉庆间,昆剧由于得到革新而迅速兴盛,其时在苏州城镇、乡村,人们对昆剧迷恋到了如醉如狂地步,组织业余班社,举行唱曲活动,一一度的虎丘曲会,几至“倾城阖户”,“唱者千百”。在昆剧鼎盛时期,以苏州为中心,其流布范围几乎遍及全国各大城市,独霸剧坛二百余。昆剧的繁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作家,为后人留下了一大批著名的传奇剧本。如昆剧《牡丹亭》、《窦娥冤》,其中《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于20044重新主持制作,两岸三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至今已经在世界各地巡演一百多场,场场爆满,并且登陆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苏剧有《醉归》、《窦公送子》,京剧《李慧娘》,滑稽戏《满意勿满意》等。
历史文化
公元前514,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命前来投奔的楚国大臣伍子胥建吴国都城阖闾大城,距今已有2500多的历史,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有关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迹,城里仍有许多当留下的地名。隋开皇九(589)始称苏州,沿用至今。苏州城建城早,规模雄大,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城市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为国内外所罕见。苏州古城遗存的古迹密度仅次于北京和西安,苏州古城14.2平方公里。
苏州古城和苏州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遗产"集于一身。而昆曲、阳澄湖大闸蟹、周庄是三张国际级、重量级的品牌。
苏州园林甲天下,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其中九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09有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就占有拙政园、留园两席;“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令古今游客争相来访枫桥,闻听寒山寺的钟声,使得陈运和的《寒山寺》诗“似乎也有些烫”。姑苏城外自然风光秀丽,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点缀于太湖之滨,形成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 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文人墨客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
天堂苏州,东方水城——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苏州是中国著名古都,曾为春秋之吴国、战国之越国、三国之孙吴、元末之张吴等多个政权的首都,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经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证为中国第一古城。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亦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传统文化发达、历史底蕴深厚、风景秀美如画的城市,苏州现有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常熟)、1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昆山周庄、吴江同里、吴中甪直、吴中木渎、太仓沙溪、昆山千灯、昆山锦溪、常熟沙家浜、吴中东山、张家港凤凰),保存较好的古镇(如吴江的黎里、盛泽、平望,太仓浏河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吴中东山村、明湾),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二的平江路、山塘街。
吴(姑苏):东周吴国阖闾大城。吴都,吴王阖闾下令伍子胥督造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城池,自此,苏州的地理位置沿革至今。(前514)
吴:春申君黄歇受封于吴为都邑。苏州至今有地名黄埭和位于苏州古城王洗马巷内的春申君庙纪念他,并把他作为苏州的守护神供奉在城隍庙内。(前248)
会稽郡吴县:秦始皇帝二十五,会稽郡治所(首府),西汉沿袭之。(前222)
会稽郡泰德县:王莽篡汉,复古改名,仍为会稽郡治所。(8)
会稽郡吴县:东汉复原名,仍为会稽郡治所。(25)
吴郡吴县:汉永建四 吴会分治,为吴郡治所。(129)
吴郡吴县:汉建安元,为吴郡治所。(196)
吴州吴郡吴县:南朝陈祯明元析扬州置吴州,吴州、吴郡治所(587)
苏州:隋文帝开皇九。以苏州城西姑苏山得名,唐为江南道治所(首府)。姑苏山由吴王阖闾建姑苏台得名,姑苏台由夏朝谋臣“胥”得名(589)
苏州:唐玄宗开元之后,道成为真正的行政区之后,为江南东道治所(首府)。从此苏州名称被作为通称。(627)
苏州(吴郡):唐后期属浙江西道(两浙西道),辖今浙江嘉兴、上海,几度为道治所。(758)
苏州:五代十国时期,属吴越国。(907)
中吴:后唐同光二(924)
平江府:北宋政和三,属浙江西路(两浙西路)(1113)
平江路:元至元十八(1281)
隆平府:元 至正十六(1356)
苏州府:明应天巡抚驻地 属中书省(嘉靖间)
苏州府:清江宁巡抚署(1645至1661)、江南巡抚署(1665)、康熙六,江苏巡抚署——江苏省会(1667至1911)、江苏布政使驻地。
吴县:民国江苏都督行署(1911.10至1913.9)
苏州市:(1928设市,1930被废,1949复设市)
苏州市(省辖市)、苏州专区:1953
苏州市(地级市):1983
苏州市(地级市、较大的市):1993
代表植物
市树:香樟
198322,无锡市人民政府确定:无锡市市树为樟树。樟树常翠绿,具有芳香,初夏开花,黄绿色、圆锥花序,是我国珍贵用材树种之一,与楠、梓、桐合称江南四大名木。它树冠高耸广展,枝干粗壮通直,树姿秀丽挺拔,树叶繁茂苍翠,气势雄伟,浓荫遍地,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无论春夏秋冬四季,总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觉,颇能象征无锡人民尚德务实、积极进取,纯朴向善、坚韧不拔的品质情操。
市花:桂花
桂花是苏州市的市花,苏州人也称之为木樨花。桂花在苏州已有非常悠久的栽培历史,1959,苏州选送了350盆桂花精品装点北京天安门观礼台,苏州桂花从此声名远播。
苏州市专门建造有一座以市花为特色的专类公园———苏州市桂花公园,位于城内东南隅,沿环城河内侧,种植桂花5600多棵,包括金桂、银桂、九龙桂、朱砂、丹桂、桂等50多个品种。据介绍,大凡全国的桂花名品,苏州桂花公园内都有栽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