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经济管理】从劳力士聊货币?读《货币之语:听货币讲述其演变之沧桑》

【经济管理】从劳力士聊货币?读《货币之语:听货币讲述其演变之沧桑》

  • 更新时间 2025-09-19 14:15:51

“货币”这词首次进入人的概念大部分应该是从政治课本上对它下了一个定义——充当一切商品的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是价值的一般代表。比较有意思的是,在英语里它还是“Money”这词,不像中文要用“货币”这种日常用得少的词汇。

从货币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到它里面其实是包含的两部分——货和币,就是我们都共同认可的等价货物(不一定是非常值钱的)然后就说金币银币纸币这些“币”。

正因为我们对等价货物的认可,让劳力士在几十年间长盛不衰,表厂千千万,销量更是千千万,虽然价格和档次不如百达翡丽,爱彼和江诗丹顿,可是要能当一般等价物的只有劳力士。这就是劳力士的独特之处,以致江湖上有种说法,当你看到大佬把百达翡丽换成了劳力士,那这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就表示:他可能要跑路了!

为什么劳力士会那么有趣,这个就非常复杂了,不在今天聊的话题呢,今天主要想来跟大家聊聊货币的历史。

货币之语:听货币讲述其演变之沧桑(精装典藏版)
30天销量500
¥26.7 去看看
一本关于货币的书《货币之语:听货币讲述其演变之沧桑》。

书中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了货币的功能、发展历史,以及对人类文明和经济学范式的影响。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按照三大块历史时期讲述了货币的发展历程,以及作者对货币发展的展望,具体内容涉及一般等价物、名义货币等,并随之延伸讨论了和货币相关的理论、经济危机、货币中的人文因素等。

按照我们的以往的概念,货币的出现是在“以物易物”的中间产品,比如我们用十只鸡换一只羊,然后需要五只羊换一头牛,但是当我们不需要的时候怎么办呢?这时候货币就出现了。但事实却不是那样的!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在“以物易物”的年代,中间产物是“信用制”,更多时候是一种“挂帐”的方式来应对非即时的交换。

其实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信用制”其实也是货币产生的一种重要基础,因为和金银这些稀有金属不一样,货币用一个数字来标注它的“价值”,如果它缺乏“信用”,我们很难去接受这种共同的货币,所以可以说货币就是信用制的实体化。

货币的产生也伴随着国家权力的产生,因为更具信用背书能力的是国家以及法律制度和度量衡的规范化。

同时,发行货币还以为国家缺钱了,因为铸币权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敛财”方式。

说到铸币权,这里就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为什么要想办法获得铸币权呢?那就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货币的流通比现在要广泛得多,这种广泛直接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特别是在贸易发达的地方。不论是一两百年前的货币,还是外国货币都不影响其价值,一样可以进行交易——这一切其实都源自“信用”,就像今天美元作为一种全球公认的硬通货,劳力士也是。

在另外一个方向,现代社会其实一直都在“挑战”铸币权,特别是随着区域链的发展,我们可以在“信用“的基础上让货币的界限不断模糊,再次回到货币早期只是“一个数字”的本质上去——数字货币,它只是标注了一个数字,本身几乎一点价值都没有,还不如纸币。

如果对钱的历史,或者说对货币的历史感兴趣,这本《货币之语》就绝对值得一读。

最后还是那句话,跟大象一起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

最新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