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25年我国节水农业现分析

2025年我国节水农业现分析

  • 更新时间 2025-03-30 08:55:03

  一、节水农业意义

  1.必然选择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低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与美国和印度尼西亚相当,但人均和亩均水资源量仅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2,而且地区分布很不平衡,长江流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65%,而水资源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目前,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m3,其中农业缺水约300亿m3。不但水量缺,水污染状况也日趋严重,2025年初监测显示,七大江河遭受污染的河段已达53.3%,其中劣Ⅴ类水占到28.4%,特别是北方黄、淮、海三大流域既是我国缺水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由于农业是用水大户,其用水量约占全国用水总量的70%,在西北地区则占到90%,其中90%用于种植业灌溉。因此,为了应对日趋严重的缺水形势,建立节水型社会,特别是发展节水农业是一种必然选择。

  发展节水农业是解决我国北方供水危机的首要途径,同时也是建设现代农业本身的需要,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紧密结合是可持续农业所追求的一个目标,而根据水资源状况和农业需水规律所实施的节水灌溉便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环。为此,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农业用水观念,建立起一个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供水体制。

  2.大量节约灌溉用水

2025年我国节水农业现分析

  节水农业适宜于在所有从事农业的地区推行,但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基础上高效利用灌溉水的农业。节水农业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在保持农业生产以正常速度增长的同时如何做到充分利用当地降水和大幅度地减少灌溉用水,从而维持整个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区域平衡。

  3.系统工程

  农业节水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水资源时空调节,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灌溉水,以及提高植物自身水分利用效率多个方面,其科学技术目标可以概括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

  为此,必须采取包括工程、农艺、生物以及管理等综合节水措施。各类节水技术的结合,以及旱作农业与灌溉农业的互通,对于成功地实施农业节水、实现大量节约灌溉用水的目标是必须的。

  二、我国节水农业现况及发展策略

  1.取得的成就与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有灌溉条件的农田为8.38亿亩,实际可确保灌溉的为7.5亿亩,约占全部耕地的40%。按1998年统计,包括渠道防渗衬砌,管道输水,喷、微灌等在内的各种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2.3亿亩,到2025年增加到3亿亩。另外农业措施对农田节水也起了重要作用,不完全统计已达到1.95亿亩。近一半灌溉农业实施了一定的节水措施。2025年,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水量的比重已由建国初期的92%,1980年的88%,下降到66%,单位面积用水量从494m3/亩回落到459m3/亩。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从不足0.3提高到0.45,每立方米灌溉水增产粮食也明显提高,达到1.1kg。在实现节水增产过程中,科学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还应看到以下存在的四个问题:

  (1) 对成绩不能估计过高,我国目前农业用水上的浪费还相当严重,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用水效率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2) 农业节水无疑是国家的策略目标,如何将国家目标转换为农民目标、群众目标,从而建立起国家、社会及农民共同投入的有效途径及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农业节水的长效机制有待尽快解决。

  (3)国家有关部门及许多省(区)已制定了若干发展节水农业的规划或设想,起到了一定指导作用,但所确定的主要目标和准备采取的措施是否可行,特别是大量节约灌溉用水的目标能不能实现?仍需进一步作出科学论证。

  (4) 在节水农业科学研究方面,“八五”以后国家连续立项,取得不少成就,但有些项目较多追求当时的节水指标和示范面积,对科技难点和关键技术攻关乏力,对宏观策略问题还深入研究不够。

  2.北方不同区域节水农业发展趋向

  1、干旱地区:我国干旱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0.8%,集中分布在西北,以新疆面积最大。新疆属于典型的无灌溉即无农业的内陆干旱区,农业用水总量为778亿m3,占到总用水量的90%;亩均灌溉定额约800m3,高出华北地区1倍。另外,为保证绿州内防护林建设及绿州--荒漠过渡带天然绿州的防护功能也需要消耗大量用水。因此说,新疆农业与生态耗水量较大有其客观上的需要;同时有资料表明,全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约占到地表水资源量的55%,开发程度已不低,但净利用水量只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18%,说明潜力有待挖掘,通过总结新疆各地在推行节水灌溉方面取得的成效,专家们认为,近期内将平均灌溉定额从800m3/亩降到600m3/亩是可能做到的。面向未来,建议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作进一步探讨:

  (1)生态用水对新疆农业及整个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因而科学的确定生态用水与社会经济用水的适宜比例是一个重要问题,一些专家提出,生态耗水量不应低于总用水的量50%,对此需作专门论证,并加以具体落实。

  (2)新疆农业灌溉面积约6000万亩,近期内能否继续扩大,有专家认为,根据地表水资源状况,除少数河流尚有一定引水潜力外其他地区不宜再扩大灌溉面积,农业应在节水前提下,本着“增产少增地、增地少增水”的原则求得发展,但对此也有不同意见。

  (3)根据新疆的社会经济和气候地理条件怎样发展节水农业?笔者的看法,一开始就应当努力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如大量采用管道输水,实行激光平地,发展微灌喷灌等局部灌水技术,应用自控技术实施精准灌溉,调整农业结构扩大经营规模,以及建立统一的节水管理、调度与监测体系等。但这需要有较大的经济投入和有力的科技支撑才能顺利实施。

  2、半干旱地区:以西北黄土高原为中心的我国半干旱地区约占国土面积1/5。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频繁的干旱同时发生,加之该地区的平均降水量尚处在可正常进行农田生产的范围之内,但由于生产力低下易造成滥垦滥伐的现实,致使半干旱区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域。该地区人均、亩均水资源量均较低,多数地方灌溉面积不足耕地面积的20%,以旱作为主,灌溉农业用水相对合理,但农业节水仍有较大潜力。据计算,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总量为3000亿m3,约为地表水资源量的5倍,故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和大力挖掘降水生产潜力将对该地区今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主要应依赖于自然降水,农田生产在继续搞好基本农田建设的同时应十分重视旱作技术的改进和发展小型灌溉。经多点长期实验与示范证明,应用好现有技术近中期内使该地区旱作平均粮食亩产达到200kg左右是可能做到的。为此当前应加强研究并广泛推行两项实用技术,一是覆盖技术,另一项则是雨水集流补灌技术。

  3、半湿润地区:黄、淮、海半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同时又是水资源严重紧缺地区,水资源利用程度已达73%。以山东为例,该省平均降水量676.5mm,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44m3,亩均307m3,说明降水量较适中而水资源紧缺是其一个重要特点。建国以来山东灌溉面积增加约7倍,现有效灌溉面积已达耕地面积的72.7%,灌溉水利用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其灌溉事业发展迅速,这是另一个特点。一般说来,正常年份半湿润地区可以实现旱作粮食高产(如莱阳农学院经多年研究与实践后认为,小麦亩产达到500kg的旱作技术是成熟的)。针对这些特点,我们认为黄淮海半湿区存在较大节水潜力,建议今后本着“水旱并重,以丰补欠”的原则推动节水农业快速发展。“水旱并重”主要强调水地、旱地都要以充分利用降水为基础,切实加强旱作高产农田建设,并作好部份水地改为旱地或半旱地的技术储备;“以丰补欠”系指为适应剧烈的年际间气候变化,主动采取以丰收年补欠收年以及区域调节的应对策略,适当加长粮食生产计划周期,允分挖掘半湿润地区的气候生产潜力,

最新文章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