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以汽车、钢铁、造船、水泥等行业为重点,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对水泥产业的兼并重组再次提出了指导方向。
2009年的38号文控制新建产能引发了强势大企业集团对现有产能存量进行整合的紧迫感,而2012年的市场下行又迫使众多中小水泥企业显示出让意向,买卖双方“一拍即合”是促成水泥市场并购最原始的动因。
(一)收购方——政策严控新建产能 引发对现有产能存量的整合风潮
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以国发[2009]38号出台了对包括水泥在内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指出: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执行等量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对2009年9月30日前尚未开工水泥项目一律暂停建设并进行一次认真清理,对不符合上述原则的项目严禁开工建设。各省(区、市)必须尽快制定三年内彻底淘汰落后产能时间表。
2010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明确要求以水泥等六大行业为重点实施强强联合,清理产能过剩行业拟建项目、严控新建项目。
201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以汽车、钢铁、造船、水泥等行业为重点,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对水泥产业的兼并重组再次提出了指导方向。
政策对新建产能的控制,对兼并重组的鼓励,鲜明的“有保有压”政策,对已经具备一定市场影响力、要继续做大做强的大企业集团来说风向明确,现有产能存量成为“不可再生资源”,出手收购节奏加快,从而进一步助推水泥业兼并重组的脚步。
(二)被收购方——市场高位回落、竞争加剧 中小企业风险加剧
2008年的4万亿投资、2010年的拉闸限电、2011年的主动限产,连续的利好使水泥产业利润在2011年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连续的利好因素也刺激水泥产业的投资迅猛,导致竞争激烈、企业数目众多且类型多样。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水泥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了极度转换:4万亿这座三年形成的小高峰,在2011年走完了从上升到下降的过程,需求单边下行,而从政策方面的限电因素已不可能再复制,企业限产的信心在需求下行中动摇,长期累积过剩的产能在2012年新增产能的催生下,如火山爆发一般喷涌而出,直接冲击了市场和价格底线,“供给放大+集中释放+需求放缓+互信丧失”,使水泥价格出现了持续下滑的局面。
这种低迷的市场态势贯穿了2012年的前三个季度,几番限产保价均以失败告终,随着9月份逐渐进入旺季水泥价格才逐渐拉升。从指标看,需求增速放缓,预计全年将达到22亿吨,增速仍保持2009年后的下降趋势,约为5.5%;而利润水平也较2011年出现了大幅下滑:利润总额约为550亿元,约为2011年的一半,略高于2009年水平;利润率约为6.12%,回落至2007年水平。
此前在经济快速启动中迅猛积累的巨大产能,将成为水泥产业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发展的瓶颈所在,尤其是在需求节奏放缓中更显突出,市场处于供过于求,许多水泥厂出现亏损或营运不佳,同时受国家紧缩货币政策影响,融资非常困难,现金流吃紧,运营风险增加,也促使其寻找合作方的意愿更加强烈。

了解更多水泥行业信息:2013-2025年中国水泥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潜力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