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13年生物医药产业市场发展状况研究解析

2013年生物医药产业市场发展状况研究解析

  • 更新时间 2025-07-13 17:36:05

  生物医药二次兼并重组潮来袭,民企取代央企成为舞台主角,但我们不能只看并购之利而忽略企业整合的阵痛。

  生物医药产业第二波兼并重组潮已经来临。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整个医疗保健行业内并购交易数目为121起,交易金额为428.37亿元。事实上,仅仅今年上半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并购规模已经超过2012年全年总和。

  11月19日,东富龙发布公告入股上海典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典范医疗),将持有该公司51%以上的股权。典范医疗主营生物医用材料,此前以医用冻干机及冻干系统为发展核心的东富龙此次收购,被业内解读为试水生物医药。

  2012年10月,身为华药集团控股股东的冀中能源耗资30亿元将华北制药全部定增股份揽入囊中;今年5月,以酷爱收购而著称的复兴医药与复星—保德信中国机会基金共同出资2.2亿美元,收购以色列医疗美容器械生产企业AlmaLasers95.2%的股权;7月1日,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莱士)以18亿元巨资收购邦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权。

  霎时间,兼并重组成为了中国生物医药市场上最热频词汇。而这场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的中国生物医药市场兼并重组热,是政策与市撤境共同催生的产物。

  2012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明确将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作为重要任务,力争前100位的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50%以上。而新版GPM标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临近执行大限以及依然处于关闸状态的IPO无疑让国家吹起的这股药企兼并重组潮风浪大了若干等级。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执行会长付明仲认为,未来几年医药行业将进入兼并重组高潮期。“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医药商业集中度都在90%以上。”而目前中国医药市场尚处于“孝散、乱”的大环境之中,通过兼并重组整合资源已经成为医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捷径。

2013年生物医药产业市场发展状况研究解析

  似乎国际药企巨头也不愿意给中国药企更多的准备时间。2012年5月强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收购广州倍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这家1995年创立的本土生物医药企业成为了强生在中国医药行业第一个吞下的猎物。

  “没有一家医药公司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不涉及兼并重组。”微创医疗前执行董事罗七一的话非常适合中国生物医药企业。

  纵观目前中国医药市场中可称为“旗舰航母”的巨头药企,无不从兼并重组中尝到甜头。在2010年前后的第一次生物医药兼并重组浪潮中,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下称国药集团)先后吞下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现代阳光体检公司、天坛生物等国内实力派药企,完成了多元化产业链闭合并在生物医药领域抢下了几个身位的竞争优势。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医药)则将中信医药实业有限公司、北京上药爱心伟业医药有限公司等华北地区医药实力派收入囊中,完成了自己的渠道布局。而本身就是通过兼并重组进军医药行业的华润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润医药)更是频频在资本市场出手将自己旗下的华润三九、双鹤药业、万东医疗、东阿阿胶、北医股份五大核心资源分别布局中药、化学药、医疗设备、保健品、医药流通等五大业务板块从而谋求整体上市。

  这场当时人称“三国演义”的药企并购大戏本质上是医药流通领域的争霸。一位不愿具名的南方某证券公司生物医药分析师认为:“在2010年第一轮生物医药产业兼并重组高潮中,市场主角是这些体量巨大、资本雄厚的央企,这些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可以在多个领域形成优势市场地位。”

  时隔3年,2012年下半年开始的第二波生物医药产业兼并重组潮,其本质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之前作为主角的央企已不再是聚光灯下的焦点,在某个药品领域具有竞争力的小体量民企成为了此次兼并重组大戏台上的主角。

  根据上海莱士2013年第三季度财报,上海莱士总资产为15.8亿元,在收购邦和药业之前,主营血液制品的上海莱士年投浆量(指一年内血浆投入生产使用总量)为355吨,在以18亿元收购邦和药业后,上海莱士的年投浆量将达到475吨,几乎锁定行业第一。而此次收购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在2001年国家不再审批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之后,上海莱士吞并邦和药业将会使得上海莱士将自己的主营业务稳固夯实。

  除了夯实主业外,此次趁势参与兼并重组的企业也不乏谋求产业链整合者。

  2012年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科伦药业)以4.62亿元的聘礼将崇州君健塑胶有限公司(下称君健塑胶)娶过门。君健塑胶主营业务为生产制造塑料输液容器用聚丙烯组合盖,此产品是输液类药品生产必须的包装材料。从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科伦药业为购买聚丙烯组合盖共向君健塑胶支付超过3亿元,而整个2011年度君健塑胶的营业收入为4.14亿元。科伦药业几乎是君健塑胶唯一的客户,收购君健塑胶后,科伦药业完成了产业链上游整合,为自己在输液药品市场增加了竞争力。

  据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咨询调研公司美国IMSHealth预测,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医药市常而中国医药商业集中度较低的现实已经严重影响了本土医药行业的良性发展。1998年~2007年中国医药商业年均增长率超过18%,飞速的市场发展并没有让中国成为医药强国,中国医药市场上企业资质良莠不齐、核心药品被外资药企掌握已经成为了困扰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生物医药产业是需要规模效应的。”以血液制品为例,在国外,如果想在血液制品市场发挥规模效应,血液制品企业的年投浆量应超过1000吨。“而目前,中国最大的血液制品企业年投浆量仅徘徊在500吨左右,这很难发挥出规模效应。”一位中国医药协会的研究员分析称。

  在中国医药企业家协会会长于明德看来,生物医药产业是为数不多兼具消费和新技术两大属性的产业,这需要企业拥有相当的实力才能做大做强。“以新版GMP标准为例,截至2013年底对无菌药品生产企业强制执行的新版GMP对于很多中小医药企业而言是难以实现的。因为适应新版GMP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往往这些企业在本身的研发中就已经面临融资难题。”

  以山东省为例,目前山东省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共计682家,原料药年产量10万吨左右,居全国第二位。根据此次新版GMP认证修订的主要内容,山东省1/4左右的企业(原料生产企业约130余家、注射剂生产企业约20余家)将成为重点监管对象。但一个事实是,山东省制药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下的有400余家。以平均每个企业投入500万元的技改费用计算,完成GMP认证需要付出这些中小企业几年的净利润。

  截至2010年,中国医药销售收入前100位的企业占全行业的销售比重仅为33%。在全国4800家药品生产企业中,销售额不足5000万元的占70%以上,销售额能够超过1亿元的不足200家。

最新文章

随机文章